> 文章列表 > “晋人朴厚自寡讼”的出处是哪里

“晋人朴厚自寡讼”的出处是哪里

“晋人朴厚自寡讼”这句诗,乍一听像是在夸山西人实在、少打官司,实则是北宋诗人梅尧臣在《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中对山西风土人情的生动描绘。这句诗不仅展现了宋代山西人的朴实性格,还侧面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和谐稳定。梅尧臣作为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生活场景。那句“软炊玉粒河鳞鲜”,简直让人隔着纸都能闻到汾州的美食香气!

你可能会好奇:山西人为什么这么少打官司?其实,这与当地的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有关。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盛行之地,人们安土重迟,生活节奏相对慢,纠纷自然较少。当然,这句诗也可能带有文人的理想化色彩。现代社会的人们,或许也能从这种“寡讼”文化中汲取智慧:遇到纠纷,不妨多沟通、少争执,用更成熟的方式解决问题。毕竟,和谐才是王道嘛!

“晋人朴厚自寡讼”的出处是哪里

“晋人朴厚自寡讼”出自宋代梅尧臣的《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

“晋人朴厚自寡讼”全诗

《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

宋代 梅尧臣

频官吴越饱粳稻,况住南阳多水田。

北登太行入汾曲,正获{左禾右巴}稏秋风前。

晋人朴厚自寡讼,软炊玉粒河鳞鲜。

君方少壮齿颊健,甘美不负经腹便。

有意南飞寄我信,满川鸣雁下连连。

作者简介(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