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列表 > 溺爱孩子的悲剧(溺爱)

溺爱孩子的悲剧(溺爱)

溺爱孩子的悲剧(溺爱)

大家好,小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溺爱孩子的悲剧,溺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什么是溺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希望给孩子一切美好的东西,但过度的爱会变成溺爱溺爱大多数人都知道是有害的,但溺爱?是什么

有些家长,受自己童年艰辛经历的影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有“绝不让孩子受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试图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对孩子溺爱可以说是许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不计成本的爱,导致孩子把一切都想当然,从而变得自私,不珍惜爱,不给别人爱。

溺爱太喜欢孩子了,让他们发脾气,把他们惯坏了。这就导致了孩子的各种坏习惯。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阻碍孩子的独立发展。孩子们变得独立。

二、溺爱的类型

很多父母很早就为孩子做好了铺垫。只要孩子顺着线走,保证前面通畅就好。其实何乐而不为这也是溺爱?的一种表现这些父母已经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

1.模具类型

这种父母,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总以为自己爱孩子,是为孩子好。孩子人生的每一步都是为孩子设定的,对孩子的要求极其严格,对孩子的举手投足都有详细的指导,从生活习惯,活动范围,到阅读范围,兴趣爱好,甚至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类型,都有强制性的指导。

2.温室类型

孩子们担心衣食住行。他们总是担心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一切都是为孩子做得妥妥的,没有孩子的手。从来不允许孩子单独行动,在学校附近春游,家长要请假陪同。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必须每天去学校探望。只允许孩子和成绩优秀的人玩。孩子们不得不担心他们学到的东西。从孩子兴趣的培养,到学校和老师的选择,无一不体现着家长的“智慧”。直到孩子毕业,专业、工作、爱人的选择,他们还在发愁。

3.用力挤压

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父母都希望儿子成功,女儿成功。从小我就对孩子提出了太严格的要求,让孩子能上名校,有好的前途。就算学校能减负,家长也不一定让孩子减负。就连小学生的作业,家长都要求孩子完成两三套。平时,孩子们每天被迫学习到很晚,假期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以至于孩子没有游戏时间,每天只能花在学习上,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

三、溺爱孩子的表现

父母想当然地认为他们爱他们的孩子。有时,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他们行为的某些方面已经成为他们孩子的溺爱。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溺爱的表现。不要真的不知道溺爱

1.特殊对待,容易满足:孩子在家庭中比较优越,处处特别照顾,比如“一个人吃饭”。好的食物放在他面前,供他独自享用。只要孩子想要,什么都不用说就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的孩子会变得理所当然,不会懂得与人分享,不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2.生活懒惰,反而被安排好了:孩子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生活没有规律。我用食物惯着孩子的嘴,用衣服惯着孩子的手,孩子没有自理能力。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何独立?

3.大惊小怪,过度保护:孩子长大后难免会摔倒,从摔倒中爬起来的孩子会越来越强壮,而有些家长经常在孩子摔倒时大惊小怪,对孩子的某些行为进行限制,过度保护。这样的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软弱。

4.面对面保护:有时候父母教育孩子,奶奶保护:“别太严厉了,他还小。”这样会造成孩子教不下去,因为这样会让他没有是非观念,总会有人护着他。后果不仅会扭曲孩子的性格,有时还会导致家庭不和。

四、溺爱孩子的危害

爱孩子是好事,但过度的爱很可能会演变成溺爱溺爱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变态的爱,也是一种非理性的爱,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1.自我中心倾向

有的父母认为自己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孩子,孩子已经得到了爱的满足,不需要和同龄人交往;有些父母渴望爱他们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受了委屈,不分青红皂白,在不明白原因的情况下,马上站出来保护。过去受教育的孩子只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一代人缺乏真诚,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分不清是非,缺乏责任感。

2.失去独立的能力。

根据调查,来自溺爱家庭的孩子比来自严格家庭和民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感觉障碍。因为照顾者(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受到溺爱,教的过度保护,他们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会长期受到伤害和欺凌,剥夺所有孩子独立的机会,孩子会长期失去独立的能力。

3.抗挫折能力差。

不管孩子有什么。

4、形成不良习惯

有些家长过分宠爱孩子,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只了孩子喜欢的都随他去。例如:吃饭时候,孩子不吃饭,利用零食当代餐,家长也不多加阻止,总是惯着他。长期的纵容导致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

5、不利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因为溺爱而形成品德缺陷的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不能像在家里那样任性和为所欲为,要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转向寻求父母帮助。溺爱型家长一般很反感别人的批评,并不断为自己的溺爱行为寻找更多的借口以求得心理平衡,使教师的说服教育工作很难奏效。长此以往,对宝宝的成长,性格形成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五、父母怎样纠正溺爱

对孩子爱得适当,爱得合理,才能使孩子得以健康成长。溺爱是一种畸形爱,所以家长爱孩子应做到对孩子是关爱而不是溺爱。已经走进溺爱这误区的爸妈们必须及时纠正过来。

1、平等对待

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以我为中心”的意识,不让孩子产生特殊优越感。家长应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来了小朋友,要教育孩子懂得跟小朋友一起分享。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平等相处的习惯。

2、不要轻易满足要求

当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时,不能轻易满足。孩子撒娇要家长买玩具,家长不能爽快答应,反而可以跟他提条件,例如一个月内孩子能自己收拾玩具就答应买给他。让孩子学会为自己想要的事情付出努力。

3、避免隔代溺爱

有时父母教孩子,爷爷奶奶总会护着。家长应该首先和老人沟通好,遇到孩子做错事时,老人可以到别的房间去或者借故出去,让家长单独来解决。刚开始,可能孩子会继续哭闹、扔东西,当发现无人理他时,孩子就会有些恐慌,哭闹就会减弱,最后可能会主动找家长承认错误。

4、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家长利用这机会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多让孩子尝试自己做。

六、溺爱孩子为什么恨父母

现在一般都是一个家庭只要一个孩子,过分溺爱孩子从过去的个别现象成了现在的共性。 对孩子过分溺爱其实坏处极大,溺爱孩子其实就是在害孩子。而且被溺爱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容易恨自己的父母。很多人搞不明白,溺爱孩子为什么恨父母?

在严重溺爱中长大的孩子,没可能长期不离开父母的,一旦离开家必会遇到大问题。在家中,他们习惯了别人替他做事情,他可以颐指气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会愿意接受他的颐指气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习惯以为,他可以靠别人实现他的愿望。在家以外,这自然是不可能的。于是,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他切切实实地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如果遇到的挫折太多,自己就会恨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能帮助自己完成这些事情,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没本事,为什么自己不生在一个有钱有权的家庭,这样自己就什么都不操心。

溺爱一个孩子,居然会让他恨父母?其实是“你们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是应该的,是欠我的”这种想法的一个逻辑结果,就是说,按照这种想法,一往前走,就走到了恨。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